2014净土大经科注 第191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八十六頁,從倒數第二行看起,第二十四願「蓮華化生願」,請看經文:
【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第二十四蓮花化生願。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本經第四十品」,這還在後面,將來我們會學到,四十品裡頭有這麼一段經文,「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這是本經第四十品裡頭一段經文。這個裡面我們要注意到的,往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你所得到的無比殊勝功德,這都列清楚了,身相、光明、智慧、功德跟阿惟越致菩薩沒有兩樣。這是真的,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亦如是,沒有說下下品在外,沒講,在這裡我們看到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
我們再看下面,念老引用《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段話,跟這個意思相同。「西方安樂世界」,安樂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有佛,阿彌陀佛。「若有四眾」,這個四眾就是出家的男眾女眾,在家男眾女眾,這叫四眾,都是佛的弟子。「能正受持彼佛名號」,這就是信願持名,真正相信,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一心專念,就這個意思。「以此功德,臨欲終時」,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這裡關鍵一句話就是在這裡,令其得見。念佛人臨命終時,一定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邊還有很多聲聞菩薩來接引你。見到之後呢?「見已」,就是見到了,「尋生慶悅」,立刻生起歡喜心,「倍增功德」,見到的時候心裡生歡喜,心生感恩的心,得佛力加持,功德倍增。「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這個緣無比殊勝,蓮花化生,從此以後永遠離開胎胞,穢欲之形是我們這邊出生的身相,「純處鮮妙寶蓮華中」,鮮是新鮮,微妙,七寶蓮花,「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蓮花化生,花開見佛,只要花開見佛就具足神通,稱大神通,不是一般聲聞、緣覺、菩薩的神通,這個神通跟法身大士沒有兩樣。光明赫奕是顯赫的意思。上面舉的這兩經,「同表往生極樂之人,皆於蓮花中自然化生」。舉經來作證,不僅是《無量壽經》上有說,《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上也有這段文,肯定是真的,絕不是假的。這就是阿彌陀佛第二十四願「蓮花化生願」的感應、證明。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曰:六趣眾生」,六趣就是六道,「則中陰之身自求父母。往生善士,則一彈指頃,蓮華化生」。往生的善士,就是這一位念佛往生的人,他是一彈指,說明速度快,蓮花化生。六道眾生在六道裡面,沒有出六道,中陰身去找他的父母。這父母什麼?跟他有緣。什麼緣?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是這四種緣,他不會去找他做父母,也就是說不會投胎到他家去,凡是投胎到他家去,一定跟父母有這四種緣。如果是報恩的,這個小孩就是孝子賢孫,很聽話,很孝順。如果是報怨的話,那就很麻煩,將來長大會把家庭鬧得不和,甚至於家破人亡,他來報仇的。討債、還債的,那就看誰欠誰的,如果父母欠他的,欠他不多,他很快就走了;如果欠他很多,那還的時間就長了。如果是父母欠他的,這是供養他,他討完他就走了,所謂是夭折,他並不是真的夭折,他緣沒有了。學佛的人要把這四種緣轉變成法緣,我們都是同參道友,個個都能成就,這就好,總得要把它轉過來。
蓮花,我們看下文,「是蓮華者,乃卸凡殼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在蓮花裡面,他不是胎生的。在我們這個世界所看到,出生四種現象: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他都不是的,極樂世界非常特殊,蓮花化生,這個蓮花就是我們轉凡成聖的處所,玄妙的宮殿。轉凡成聖,用法相宗的話來說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在什麼時候轉?在蓮花裡面轉的。蓮花開花的時間有長短不一樣,修持得好的,品位高的,到極樂世界就花開了,真快!修持功夫差一等的,有在七寶池裡面,隔幾天花開,也有隔幾個月花開,也有隔幾年花開,不一樣,完全是自己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確實不是修行的時間有長短,是修行功力、功夫。這個功夫就是我們的信心、願心跟持名。持名用真誠心、清淨心,懇切的心,恭敬,這個就快。能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說得很好,完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那是我們持名功夫的深淺。所以佛號要用真誠心去念,用清淨平等心去念,用恭敬心去念,這功夫就深。到極樂世界,往生見佛,時間大幅度的縮短了,快!這是我們要懂得爭取的。下面它還有一句,安慧命的神宅,這兩句意思相同。
底下是念老給我們的開示,「意為」,這個意思說,「六趣中一切眾生」,六道輪迴裡頭,「命終之後,中陰身現,於此身中,依自身宿業因緣,往求世間父母。投身母腹糞穢之處,結成濁染罪業之體」,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得的這個身體。這是說我們這個世間六道凡夫,跟極樂世界往生的人比一比,比不上。「何如往生之善士」,這些善人,「臨終蒙佛接引」,他們臨命終時有佛來迎接他。佛一定來迎接,佛要不來迎接,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所以一定來迎接。時間一彈指,「一彈指間,化生蓮花之中」,這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安樂國就是極樂世界。這個蓮花,實實在在是行人了脫生死罪孽之身的「玄幽宮殿(是比喻),安養當人慧命之神妙舍宅」。這剛才說過了,是我們轉凡成聖、轉八識成四智之所在。一般人修其他的法門,轉識成智要靠自己的力量,真不容易。念佛人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就是這一願,一彈指之間,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蓮花一開人就出現,就見佛了。見佛之後,身相、智慧、神通、功德,好像跟阿彌陀佛差不多,超過一切聲聞、緣覺、菩薩,這種殊勝到哪裡去找?為我們顯示出淨宗無比的殊勝。上面這幾句話,「深表彌陀大願悲心至極」,慈悲到極處,「妙德難思」。
又引《大日經疏》第十五卷:「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能悅可眾心」,世間人愛蓮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今祕藏中」,《大日經》是密宗主要的大經,就像淨土宗的《無量壽經》一樣,主要的經典,裡頭也有,「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為最深祕吉祥,一切加持法門之身坐此華臺也。可見極樂九品之蓮,正顯大日如來密意,舉體皆是最勝祕密吉祥。」這個祕密實際上是深密,佛法裡頭沒有祕密,祕密總是不能告訴別人的、說不出的,佛法沒有祕密,所謂祕密是它的理事太深,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叫深密,是這個意思。到什麼時候才能理解?無始無明煩惱斷了,你就明白了,依然是其義自見。我們這個世間平常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小悟。小悟上面有大悟,大悟上面有徹悟,極樂世界是徹悟。大悟對於這個深密吉祥可以受用,還是搞不清楚,必須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完全明白了,才知道最勝祕密吉祥。往生的人雖然還沒有搞清楚,但是他受用到了,得其受用。
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四章,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願」,請看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凡人都喜歡得到別人的禮敬,能得到天人禮敬,那就不是普通人,天人都尊敬你。天人尊敬什麼人?尊敬有道德,世間孝子賢孫他尊敬,尊敬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有慈悲心,能幫助苦難眾生的這種人,天人恭敬。念佛的人天人恭敬,修淨土的人天人更恭敬,為什麼?你這一生有機會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真的是大事。海賢老和尚常說:「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的都是假的。」不但不是大事,全是假的,假的別放在心上,這比什麼都重要,一定要把阿彌陀佛常常放在心上。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章」,第十四章,一共有三願,下面「聞名得福」,還有「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本章三願皆表聞名功德」,這當中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般人不知道阿彌陀佛這名號功德,所以他沒有尊重心,見到佛像、聽到名號他完全不能放在心上,甚至於還以為這些是迷信、是騙人的,生這種念頭有罪業。這些不需要解釋,大家都能想到。天人恭敬,你們怎麼可以誤會?「從若聞我名,下至諸根無缺,是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再下為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本章三願皆表聞名功德」。
「上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乃往生之正因,四十八願之核心」。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確實是往生正因。他怎麼往生的?信、願,念佛。念多少?十念。十念有種種說法,前面統統學習過了。特別是臨終十念,一生沒有念佛,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他,念了十聲佛號,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佛都來接引他,太殊勝了。我們非常難得,上個月潮汕地區謝總的父親往生,就是十念,他父親一生沒念過佛。他這幾年做的好事,積的善德,我們相信加持老人。在最後臨終兩個小時,他告訴我的,最後兩個小時他很著急,勸他爸爸,跟他爸爸講:西方真有極樂世界,你相不相信?他爸爸點頭。又告訴他: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你能信嗎?他爸爸點頭。最後他勸他爸爸:我念阿彌陀佛,你跟著我念,我們兩個一起念。就念了兩個鐘頭,往生了。一生當中最後在這個關頭的時候信願持名,就往生了。瑞相稀有,讓他的家人親戚朋友看到,個個信心倍長,大家不再懷疑了,親眼看到的。三天之後入殮,全身柔軟,比活的時候還軟。見到這個瑞相的有幾千人,這幾千人統統種了善根,不可思議。
這裡念老告訴我們,十八願的十念必生是往生正因,四十八願的核心。「第十九與第二十兩願,乃第十八之開廣」,擴張了。「第二十一願,專指具有宿惡之眾生,若能悔過(懺悔),發菩提心,一心專念」,也能往生,不會再墮惡道。「第二十三願則專指婦女,聞名淨信,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則命終轉男,往生極樂」,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以上皆因聞名發心,得生淨土,是為得益中之上者」,得利益裡頭最好的、上等的。這一章天人禮敬願,「則顯其下者。蓋眾生根器不一,故聞名之信樂發心亦不一,或因大心未堅,或因信願不深,或以持念不專」,在念佛的時候常常有妄想,常常有雜念進去,「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等大願,故當世未能了脫生死,僅能獲福於現在及來生,故獲利未能如前之數願也。」你看這一願顯示的,雖然是聞名,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也以清淨心修菩薩行,得的是諸天世人莫不致敬,人天福報,這是得利益之小的,前面是得利益之大的。
「第二十五願,修菩薩行」,菩薩行是「六度萬行,是乃廣修眾善者。本經三輩往生,皆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底下這兩句話重要,非常重要,「蓋發心乃諸善中王」,你修善,什麼樣的善最大,什麼樣的善最殊勝?發願求生淨土。這個願是無比殊勝,為什麼?成佛去了。極樂世界你能不能往生,全靠信願之有無。信要是愈深、愈堅定,生到極樂世界就愈殊勝。抓住這一句佛號,分秒必爭,品位就高了。「發心乃諸善中王,持名是萬行之首」,你看這兩句話多重要。「缺此往生正因,雖行眾善,則廣而不專,博而未精,未契彌陀本願,難於今生現證,故唯受人天禮敬而已。」這裡頭沒有說往生,你得人天禮敬,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不錯了,都是信願不真、信願不專,才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的人多,念佛稍稍有功夫,很容易得人天禮敬。記住,單靠這個不能往生。
我們再看二十六願,「聞名得福」。你看這「天人禮敬」、「聞名得福」,都是念佛人不能往生。二十六願的經文: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這就是相貌也端正、也莊嚴,但是又到人間來了,沒有失人身;或者修的福報更大,到天上去了,欲界天,這都不難去。註解裡頭,「《大論》曰:生剎利為有勢力」,剎利是皇族,這有大勢力;「生婆羅門家為有智慧;生居士家」,這就是富貴人家,他到這些地方去,「故能利益眾生」。實在講,念佛人絕大多數都得這個果報,所以真正往生極樂世界的不多。於是我們就明白了,在這個世界做大官的、發大財的、有聰明智慧的,在社會上有地位、受人尊敬,這些人他們是什麼因?念佛功夫不到位。過去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個而已。那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得這個,得這些福報,人天福報。如果不是念佛,要得人天福報,人天當中得大富大貴,做帝王、做將相,今天講做大企業家,擁有億萬財富,都是念佛人,都是佛門弟子,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不是沒有原因來的,富貴是果報,果必有因。
我們再看,老居士又引《會疏》裡頭一段,「生下賤家,受世輕慢,利濟不廣。是故聞名得福,來生皆生尊貴之家也。又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不缺,具足。《會疏》裡頭這個話說得好,還有不少人生下賤家,貧窮下賤,世間人瞧不起、輕慢,這是什麼?利濟不廣,積的善不多。我們都能看到,我們同參道友當中你細心觀察,有很多人喜歡做善事,自己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做好事,利益眾生,這種人來生生尊貴家。還有很小氣,只圖自己享受,不願意照顧別人,來生得人身生下賤家。經不能不熟讀,不熟讀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學佛的人都懂得,不能說不懂因果報應,都懂。雖然懂,懂得不夠深、不夠透徹,所以在行持上依然念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有的富貴不肯施捨給人,這就錯了。不知道修福,不知道積德,出不了輪迴,那就一世不如一世了。這一生得人身,來生可能人身都得不到,縱然得到,貧窮下賤。這些因果都在我們面前,我們隨時隨處都看到。看了怎麼樣?看了不懂,沒有感覺。經書念得多的人,他看到就有感觸,他看到果就想到因,看到因他也就看到果,修因知果。
人應當要積善修福,人天尊敬。不怕吃虧上當,吃虧上當也不放在心上,沒有怨恨,這就是修福(就是積福),總要搞清楚、搞明白。真搞明白的菩薩,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一體能不照顧嗎?修福,我做的這個好事是利益眾生的,利益的眾生愈多,福報就愈大;利益眾生的時間愈長,你享福就愈久。大富大貴之因,都在能幫助苦難眾生。幫助什麼?幫助他破迷開悟,這第一福,這真有智慧。真有智慧的人不迷惑,不會造孽,不會造罪。人就怕糊塗,就怕迷惑顛倒,以為眼前得一點便宜是福報,錯了,不應該得的你得到就是罪業。應該得到的也要節儉,希望把多餘的幫助苦難的人民,這就對了。不但要救濟人的身命,最重要是救濟人的慧命,幫助人開智慧。用什麼方法?教學。教學,雖然現在生活比較苦一點,來世福報大,你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如果是講經,那福報就更大了,經是佛菩薩傳下來的,講經等於佛菩薩說法利生。聽的人多,真聽懂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樣的人多了,社會也會安定,世界也會和平,這個功德有多大!今天就算是吃一點苦頭也歡喜。古聖先賢給我們做榜樣,孔老夫子不富有,物質生活勉強應付;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去做一個苦行僧,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中國人講乞丐,他過這樣的生活。為什麼?修來生究竟的大福報。我們看孔子、看佛陀,你就看出來了,那是我們斷惡修福的好榜樣,我們要想得到真正的福慧要向他們學習。
下面第二十七願,這一章最後的一願。
【常修殊勝梵行。】
不但修梵行,修殊勝。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每一章裡頭最後的總結,如果法藏比丘要沒有做到,這一願不圓滿,他就不成佛。他現在在極樂世界成佛已經十劫,換句話說,四十八願願願他都做到,他都圓滿了。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梵者」,這是印度古時候的語言文字,稱為梵文,梵這個意思是清淨的意思。「梵行,清淨無欲之行」。這個欲是欲望,欲望膨脹就是貪心,貪無止境,這個人他的心行跟三惡道裡的鬼道相應,鬼最貪;貪裡頭要再加上瞋恨,就到地獄去了。所以清淨無欲之行。「斷淫欲諸天,皆名為梵天。如梵天斷淫欲之行,曰梵行。」我們就知道,佛給我們說三界,六道裡頭有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男女的淫欲沒有斷都在欲界,出不了欲界。淫欲斷了不在欲界,他生到哪裡去?他到色界天去了。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這些人都沒有男女之欲,都斷了。無論是男子、女人,只要把淫欲斷了,都會生這個天。這個天高,初禪三天,二禪也是有三層天,三禪三天,四禪很特殊,四禪有九天,除了平常三天之外,還有個外道天,另外還有小乘在此地修行,就是三果阿那含,在這個地方修行,它有五層天,叫五不還天。這些聖者,小乘聖人,他們不會再到人間,就在這個地方修行,向上提升,有根利的,直接就出六道輪迴;根鈍一點的,他還要通過四空天,他要到四空天,從四空天再超越。佛在經典裡頭跟我們講得很清楚。
梵行是清淨行,男女之欲沒有了,對世間財、名、食、睡,這些欲望統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表演,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他做國王去了。他十九歲出家,王位繼承權捨棄了,不貪名;不貪利養,榮華富貴的生活不要了,去當苦行僧。所以你看,財、色、名、食、睡統統放下,放下七情五欲,做個苦行僧,這是修梵行。三十歲,在三十歲之前他有十二年,就是十九歲到三十歲這十二年,他把印度所有的宗教都學過,所有的學派他也學過,學了之後感到這種學問不究竟,不能解決六道輪迴的問題,確實所有宗教學派沒有出六道輪迴,這就不究竟,放棄了,不學了。這個放棄叫放下所知障。佛講兩種障礙:煩惱、所知,這兩種東西障礙我們自性,讓我們自己不能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這兩樣東西要放下。他給我們做示範,十九歲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所知障很難放下,放下所知障,他在菩提樹下入定,就開悟了。開悟之後他就教學,從事於教學的生涯,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過世,所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世尊的一世,做榜樣來給我們看。
他開悟了,這就是佛法教學重在開悟,不重記問之學。你聽講經、學經教,記得很多,也講得天花亂墜,不行,這是什麼?這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中國古聖先賢也重視這個問題,孔子在《論語》裡頭有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要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為人老師?要開悟。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中國古時候教學,老師只督促學生讀,讀遍數,一天要念多少遍。讀上一千遍當然會背了,問題就是你念的這個東西懂不懂?你懂多少,講給我聽聽。不是老師講給學生聽,是學生講給老師聽,老師聽了點頭歡喜,給他印證,這開悟了。小悟人人都有,常常都有;大悟也有,大悟就可以做人師,就可以講經教學。講經教學的標準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佛一樣,佛是在禪定當中大徹大悟。一生講那麼多經論,他跟誰學的?沒人教,都是其義自見。自見有沒有底限?給諸位說沒有,無量智慧,沒有邊際,無論什麼人問他,無論問什麼問題,他都能給你解答,他都能教你。智慧從哪來的?是自性本有的。惠能大師說得好,他開悟了,他第三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自性裡頭本來就具足的,具足是一絲毫沒有欠缺,圓滿的智慧。而且佛告訴我們,這種圓滿智慧、圓滿德行、圓滿的相好,一切圓滿,是每個人都有的,人人平等的。所以佛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為什麼現在不是佛?就是煩惱習氣把你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障礙住了,透不出來,現在學一點東西都學得似是而非。佛家教學要求智慧,不求知識。有智慧自然有知識,有知識沒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帶了一大堆後遺症,永遠都搞不清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下面念老引用《法華經》,嘉祥大師的疏,他說「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這是嘉祥《法華經疏》裡頭所說的,梵行有這兩個意思,持戒是梵行,也有人說特別專門指斷淫是梵行,持戒沒有斷淫不算梵行。「故《大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這句話重要。淫欲沒斷,你生欲界天,你去不了色界天,色界叫梵天。欲不斷只能在欲界,欲界六層天裡頭沒有斷淫欲,淫欲斷了就生梵天,色界天,再上去無色界天。六道裡頭最上面的兩層,色界、無色界你都沒有分,何況菩提?菩提是成佛,那怎麼能夠?「以上皆以離欲為梵行」,這個是佛門裡頭,特別是小乘,他們所說的。
可是還有更深的意思,「但另有深義」,比前面意思深,「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這就高了。「如《法華嘉祥疏》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這個意思深了,這個梵行是指誰?成佛。佛以前,法身菩薩是梵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生實報莊嚴土,這是梵行,大乘的;小乘,大梵天就是梵行,差別很大。大梵天沒有離六道,圓初住菩薩是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同居土、方便土,不是,是實報土,這個意思高了。所以說是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菩薩行就是六度萬行,六度是六大綱領,每一個綱領裡頭細行都是沒有邊際的。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十善業道是善惡的根本,十善業展開來就是菩薩所修的八萬四千細行(就是善行),八萬四千細行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在小乘,這十善業展開三千威儀,阿羅漢證得的,三千威儀,濃縮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通大小乘,根!我們念佛人抓住這個根就行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十善相應,不能違背十善。違背十善就是十惡,十惡到哪裡去?十惡到三途地獄去了,這不能不知道。為什麼會上升,為什麼會下墮,關鍵都在十善。本經佛教給我們,十善從哪裡修起?口業修起,跟一般經上講的不一樣,一般經上都是身、口、意。本經的排列,在第八品裡頭我們會讀到,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它是口、身、意這樣排法,用意很深。為什麼?口業最容易造,最容易犯的,把它擺在第一。像這些排列的順序先後,都有很深的意思,我們不能輕易看過。所以這個另有深義是要證大涅槃。
《法華嘉祥疏》裡頭說,「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這是根本法輪大般涅槃,圓教初住以上證得,證得這個果位生實報土。不是修淨土的人都到華藏世界去了,就是《華嚴經》,《華嚴》講的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到那邊去了。行就是萬行,修這個到大涅槃,十善圓滿就是萬行圓滿,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大般涅槃。又《大日經疏》第十七卷,這是密教的,密宗,這裡頭說「梵謂涅槃」,跟大乘經講的沒有兩樣。「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修梵行的人稱為梵行。「具大涅槃名為梵」,具是具有,具有大涅槃,這才稱為梵。由此可證,密宗裡頭有大乘,大小乘都有。「上二經疏,皆謂到大涅槃之行,為梵行。是則梵行之深義,不侷限於持戒與斷淫而已」,它的意思比這深,持戒與斷淫這是小乘。「今願文曰殊勝梵行」,這殊勝兩個字意思可深了,念老在此地給我們解釋說,殊勝梵行「應兼此二義」,大小乘所說的統統包括其中。
「蓋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這個跟大乘經上講的相應,這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也是修淨土的人應該要知道的。我們每天禮佛念佛,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觀經》上講的(這是淨土宗的經典)至誠心,真誠到極處,真心,這是菩提心之體。有體有用,用裡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就自受用來講,深心;他受用,慈悲心、大悲心,《觀經》上講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是慈悲的表現。我們修積的功德不完全自己享受,希望供養大家,一切眾生都能享受到,這個心量大。我每天發心念佛,迴向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好!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遇到淨土法門,都能信願持名,同生極樂國,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趣向大般涅槃根本法輪的妙行,這個妙行就是一向專念。蕅益大師說得最簡單,信、願、持名。信願持名,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跟本經完全相同。
「一聞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證佛號,名具萬德」。前面三願都是講名號功德,這是足以證明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具足萬德。萬不是數字,不是一萬二萬,不是的,萬代表圓滿,圓滿就是無量無邊的大德。「又聞名功德,微妙難思」。聽這句佛號,功德也是無量無邊。念佛的人很多,不知道名號功德的殊勝太多了。他不知道,他念佛名,功德有,就不大,為什麼?它跟他的心不相應。心行要相應,自己要真正知道。所以經不可不讀,不讀經不知道。經要多讀,要念得很熟,你把經念通了,你全明白了,那你念阿彌陀佛,聲聲功德不可思議,念念功德不可思議,真的是微妙難思。「如《尊勝陀羅尼經》曰: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這句是說畜生道,畜生種類也非常多,「聞此陀羅尼一經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復受。」這個意思是說,這些動物聽到佛的名號,只要牠聽一遍進去,真聽清楚了,牠來生就可以離開畜生身到人道來,這功德多大。我們住在農村,農村有院子,有樹木、有花草,我們還有一塊地種了菜,菜園裡面樹上放佛號,放小的念佛機,裡面是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讓這些有緣眾生聽。牠真聽到就得這個殊勝利益,牠離開畜生身到人道來,到人道來跟佛有緣,將來長大都是佛門弟子。
「又《涅槃經》曰:是大涅槃經亦復如是,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道。」你看這個功德多大,《大涅槃經》是大乘經,《涅槃經》如是,所有的大乘經亦如是。我們現在用念佛機,把名號、把經文統統灌在這個機器裡面,讓它從早到晚不斷在那裡播放,附近所有眾生都聽到,我們有這種心,這是度眾生。度這些眾生比人好度,人有懷疑,不肯相信,這些眾生他歡喜,他願意聽。「一經於耳,尚具上述功德。何況經耳之後,兼能信受」。這個聽了,他有沒有信、有沒有接受不知道,我們只知道他聽了就有這麼大的功德。如果聽了他相信,他接受了,那個功德更大,「其功更勝」。「一般經中聞字」,經典一翻開第一句「如是我聞」,這個聞字,「不是但聞」,不是只是聽到,意思裡頭有信有受。大乘教裡頭,這聞字裡頭有信解行證,包含這些境界。「是故聞名之人,今生縱不即能往生」,這一生當中往生他做不到,「來世亦必常修殊勝梵行也。」殊勝梵行裡頭,無比殊勝的梵行就是信願持名,也就是說他很有可能聞到淨土法門。為什麼?這個緣是修淨土的人跟他結的,特別是如果我們叫他聞的佛號是阿彌陀佛,直接就是把殊勝的梵行緣跟他種了、跟他結了。
下面第十五章,從二十八願起,「國無不善願」,經文: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從右章第二十八至第三十八願」,這有十一願,二十八到三十八,「為攝彼土眾生願」,這是講極樂世界的,極樂世界的眾生,「表極樂國中眾生之功德受用」。這一章裡頭有四願,「國中無不善名,是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住於定聚以上,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猶如漏盡比丘以上,是第三十樂如漏盡願。最後,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這是第三十一願。這些統統講極樂世界,為我們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有哪些好處,幫助我們生起求生淨土的心,這很重要。我們求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很多初學的人一定要問。這十一願完全講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頭一個告訴我們,國沒有不善的名,連名都沒有,不善的事當然更沒有。
我們先跟我們對比一下,我們今天居住的這個地球,這個地球上不善的名太多了,說不完;不善的事太多了,讓居住在這個地方的眾生受苦受難。這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看到這個果,我們得想到因,因是什麼?極樂世界這麼好,因就是阿彌陀佛天天為大家講經說法,小本《彌陀經》上所說的「今現在說法」,教好的。人是教得好的。我們這個地球上,今天誰在教?做父母的不教了;中國古時候做父母的教,現在不教了。學校也不教了,政府也不教了,什麼人在教?電視在教,網路在教,媒體在教。教什麼?都教殺盜淫妄。殺盜淫妄這四個字都不好,都是不善的名。我們地球現在不善的名、不善的事不知道有多少,值得憂慮。現在這種不善是年年在加深,年年在擴展,那十年之後,這地球像什麼樣子?不敢想!十年很快就來了。
湯恩比博士,在二戰之後他想到了,他是個先知先覺,我們是後知後覺,他就想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太快,速度太快了,人類有能力消滅地球,有能力把人類在地球上所創造的文明把它消滅乾乾淨淨,那是什麼?核武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要爆發是核武,核武沒有勝負,是人類愚蠢到極處,集體自殺,同歸於盡,是這樣的情形。他天天在想,我估計至少想了五年,最後的五年,八十歲到八十五歲,他八十五歲過世,天天在想,如何能讓第三次世界大戰不要爆發。他是一個研究世界文化史的人,他將世界的文化,自古以來分為二十多種,有很多都不在了,都滅亡了。他最佩服的是東亞文化,東亞文化實際上就是指的中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他說東亞文化還有三個衛星文化,就是附帶的,這三個就是韓國、日本、越南。我們知道,這三個國家跟中國往來,在歷史上記載,戰國時候就有了。戰國是孟子在世的時代,他們跟中國的關係兩千多年,歷史悠久。他們本身沒有文化,完全在中國學過去的。所以湯恩比的話沒錯,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衛星文化,他說這三個國家要跟中國聯合在一起,在全世界推動文化,將來中國文化會統合全世界。說得好!
在當時,他說這個話的時候是一九七O年代,中國這個地區還在文化大革命當中,所以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他的話,說他年歲太大,老糊塗了,怎麼會說出這種話來?沒有人相信。他的回答說:你們應該記住,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它有一天到走不通的時候,回去找老祖宗,它就世界第一。我們現在看到了,可惜他過世了,他是一九七五年過世的,八十五歲,如果他能活到今天,看到我們習主席,我相信他會非常歡喜。總算是看到這個世界盛世的曙光,那就是習主席把中國傳統文化找回來了!找回來,那就是湯恩比所說的,它就第一,不但能救中國,它能救全世界。它用什麼救?用中國傳統文化救全世界,具體的法寶就是《群書治要》。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也做了一個試探,將《群書治要》編一個簡單的本子《36O》,翻成英文,在聯合國分送給每個國家大使代表,沒有一個人反對,個個都歡喜,這就是好兆頭。如果能夠我們把全書都翻圓滿,用《36O》這個方法來流通,全部我估計大概六冊到八冊就翻完,再翻成世界上每個國家地區不同的文字語言,讓全世界人都來學習,這就是《群書治要》統合全球。目標就是中國人念念不忘的、所希求的大同之治,世界大同!用這部書,用這個智慧、理念、方法統合全世界,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就是中國人講的平天下。平天下,天下就是諸國,地球上所有的國家,平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湯恩比的願望就達到了,好事!
我們再看念老後面這幾句開示,「聞名之人,今生縱然不能往生,來世必定常修殊勝梵行」,我們可以斷定,這句話就是講的信願持名。
下面這一章講到「國無不善願」。「住於定聚以上,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猶如漏盡比丘以上,是第三十樂如漏盡願。最後,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是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
「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極樂國中尚無不善之名,何況有不善之實」,實就是事。「龍樹大士曰:彼尊佛剎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惡道是指三惡道,餓鬼、地獄、畜生,怖是恐怖,沒有女人、沒有三惡道這種恐怖,「乃至無有諸趣惡知識」,這個諸趣惡知識是說惡人。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惡知識太多了,善知識太少了,都是邪知邪見,種種不善的念頭。邪知邪見、邪說邪行充滿社會,非常恐怖,極樂世界沒有。「又《往生論》云: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應該要知道。「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極樂世界沒有這三種,「名離體譏嫌。名亦有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連名都聽不到,沒人想到,也沒有人說,好像到極樂世界,人都把這三樣忘得乾乾淨淨,好像這三種都不存在,這叫「離名譏嫌」。「上論中所謂之譏嫌名,即願文中之不善名。又《疏鈔》曰:由耳之所聞,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菩薩、聲聞及諸天善人種種嘉號,曾無三惡名字歷耳根故」,三惡道的名聽不到。「耳中不聞惡名,故曰無不善名。」名就是名字,沒有不善的名字,沒有不善的名稱,當然更不可能有這些不善的現象、事實,沒有這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010 无量寿经 汇集
011 华严经 汇集
012 金刚经 汇集
101 认识 69 45563 69 31616 0 0 5617 0 0:00:08 0:00:05 0:00:03 6318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 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